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

雲林縣私立文生高級中學「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

102年6月30日校務會議通過

107年6月29日校務會議第一次修訂

109年8月30日校務會議第二次修訂

110年2月26日校務會議第三次修訂

111630日校務會議第次修訂


第 一 章 總 則

第一條:本辦法依下列條文訂定之。

(一)中華民國86年7月16日教育部台(86)參字第86082162號令訂定發布全文三十條。

(二)中華民國88年6月29日教育部台(88)參字第88075896號令修正發布第廿七條。

(三)中華民國89年11月14日教育部台(89)參字第89142140號令修正發布部分條文。

(四)教師法第十七條。

(五)中華民國92年6月19日中辦室教中(二)字第0920551185號教育部研商因應教師法第十七條修正條文會議紀錄決議事項辦理。

(六)中華民國96年6月27日中辦室教中(二)字第0960575945號教育部中部辦公室書函「學校訂定教師輔導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辦理。

(七)教育部109年8月3日臺教學(二)字第1090096130A號函修正「學校訂定教師輔導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辦理。

(八)教育部109年10月28日臺教學(二)字第1090147628A號函修正「學校訂定教師輔導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辦理。

(九)依據教育部111年2月11日臺教學(二)字第1112800641A號函修正「學校訂定教師輔導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辦理。


第二條

學校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依本要點之規定;本要點未規定者,適用其他相關法令及校規。

定義 ,本注意事項所列名詞定義如下:


(一)教師:指教師法第三條所稱於公立及已立案之私立學校編制內,按月支給待遇,並依

法取得教師資格之專任教師。


(二)教育人員:指前款教師及其他於學校輔導與管教學生之人員(包括兼任教師、代理教

師、代課教師、教官、實習教師及學校行政人員等)。


(二)管教:指教師基於教育目的,對學生須強化或導正之行為,所實施之各種有利或

不利之集體或個別處置。


(三)處罰:指教師於教育過程中,為減少學生不當或違規行為,對學生所實施之各種不利

處置,包括合法妥當以及違法或不當之處置;違法之處罰包括體罰、誹謗、公然侮辱、

恐嚇及身心虐待等。


(四)體罰:指教師於教育過程中,基於處罰之目的,親自、責令學生自己或第三者對學生

身體施加強制力,或責令學生採取特定身體動作,使學生身體客觀上受到痛苦或身心

受到侵害之行為。

第二條之一 教師以外輔導管教人員之準用規定

教師以外輔導管教人員(包括兼任教師、代理教師、代課教師、教官或校安人員、實際執行教學之教育實習人員、專業輔導人員、運動教練、社團指導老師及其他輔導管教人員),準用本注意事項及各校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之規定,辦理輔導與管教學生事宜,以落實教育基本法及相關法令規定,積極維護學生學習權、受教育權、身體自主權及人格發展權,並維護校園安全及教學秩序。

前項準用人員於執行輔導與管教學生前,宜先經適當之學生權利與校園法律實務、輔導諮商及正向管教等專業知能培訓,學校並應安排其接受相關在職訓練,俾能積極導引學生適性發展、協助培養其健全人格,創造友善校園文化及環境。

第三條

凡經學校或教師安排之教育活動,教師應負起輔導與管教學生之責任。

第四條 學校應對教師提供協助

有下列情形之一時,教師或相關人員得向學校尋求協助:

(一)教師自覺情緒失控或身心狀況不佳,不適合自行輔導與管教學生。

(二)教師輔導與管教無效或學生明顯不服輔導或管教。

(三)其他教師或相關人員發覺教師情緒失控或身心狀況不佳,輔導與管教無效或不當。

教師有前項情形,確實造成教學困擾時,學校宜配合安排具有輔導知能之教師或志工人力協助教師。

學校應提供教師研習與進修機會,並協同其他教師協助其改善輔導與管教策略。

第五條

教師應對學生實施生活、學習、生涯、心理與健康等各種輔導。

前項輔導需具特殊專業能力者,得請輔導單位或其他相關單位協助。

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不得因學生之性別、能力或成績、宗教、種族、黨派、地域、家庭背景、身心障礙、或犯罪紀錄等,而為歧視待遇。

第六條

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宜依循民主參與之程序,經有合理比例之學生代表、教師代表、家長代表及行政人員代表參與之會議討論後,將草案內容以適當之方法公告,廣泛聽取各方建議,必要時並得舉辦公聽會或說明會。


前項學生代表人數於高級中等以上學校,宜占全體會議人數之五分之一以上,本校學生代表人數至少需達八人;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應經校務會議通過後,由校長發布實施。


學校應依相關法令之規定,參考學生、教師、家長等之意見,適時檢討修正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

第二章輔導與管教之目的及原則

第七條 輔導與管教學生之目的

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之目的,包括;

(一)增進學生良好行為及習慣,減少學生不良行為及習慣,以促進學生身心發展及身體自主,激發個人潛能,培養健全人格並導引適性發展。

(二)培養學生自尊尊人、自治自律之處世態度。

(三)維護校園安全,避免學生受到霸凌及其他危害。

(四)維護教學秩序,確保班級教學及學校教育活動之正常進行。

第八條 平等原則

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非有正當理由,不得為差別待遇。

第九條 比例原則

教師採行之輔導與管教措施,應與學生違規行為之情節輕重相當,並依下列原則為之:

(一)採取之措施應有助於目的之達成。

(二)有多種同樣能達成目的之措施時,應選擇對學生權益損害較少者。

(三)採取之措施所造成之損害不得與欲達成且的之利益顯失均衡。

第十條 輔導與管教學生應審酌情狀

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應審酌個別學生下列情狀,以確保輔導與管教措施之合理有效性:

(一)行為之動機與目的。

(二)行為之手段與行為時所受之外在情境影響,

(三)行為違反義務之程度與所生之危險或損害。

(四)學生之人格特質、身心健康狀況、生活狀況與家庭狀況。

(五)學生之品行、智識程度與平時表現。

(六)行為後之態度。

前項所稱行為包含作為及不作為。

第十一條 輔導與管教學生之基本考量

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應先了解學生行為之原因,針對其原因選擇解決問題之方法,採取輔導及正向管教措施,並視狀況調整或變更。

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之基本考量如下;

(一)尊重學生之學習權、受教育權、身體自主權及人格發展權。

(二)輔導與管教方式應考量學生身心發展之個別差異符合學生之人格尊嚴

(三)啟發學生自我察覺、自我省思及自制能力。

(四)對學生所表現之良好行為與逐漸減少之不良行為,應多予讚賞、鼓勵及表揚。

(五)應教導學生,未受鼓勵或受到批評指責時之正向思考及因應方法,以培養學生承受挫折之能力及堅毅性格。

(六)不得因個人或少數人之行為而處罰其他或全體學生。

(七)對學生受教育權之合理限制應依相關法令為之,且不應完全剝奪學生之受教育權。

(八)不得以對學生財產權之侵害(如罰錢等)作為輔導與管教之手段。但要求學生依法賠償對公物或他人物品之損害者,不在此限。

第十二條 處罰之正當法律程序

學校或教師處罰學生,應視情況適度給予學生陳述意見之機會,以了解其行為動機與目的等重要情狀,並適當說明所針對之須導正行為、實施處罰之理由及措施。

學生對於教師之處罰措施提出異議,教師認為有理由者,得斟酌情形,調整所執行之處罰措施;必要時,得將學生移請學務處或輔導室處置。

教師應依學生或其監護權人之請求,說明處罰過程及理由。

第十三條 對學生與監護權人之資訊公開及溝通

學校應對學生及監護權人公開學校所訂之教師輔導管教學生辦法、校規、有關學生權益之法令規定、權利救濟途徑等相關資訊。

監護權人或學校家長會對學校所訂之教師輔導與菅教學生辦法及其他相關事項有不同意見時,得向教師或學校提出意見,

教師或學校於接獲意見時,應溝通協調及說明理由,認為監護權人意見有理由時,應予修正或調整;認為無理由時,應提出說明。

第十四條 個人或家庭資料之保護

教師因輔導與管教學生所取得之個人或家庭資料,非依法律規定,不得對外公開或洩漏。

學生或監護權人得依政府資訊公開法、行政程序法第四十六條、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及相關規定,向學校申請閱覽學生個人或家庭資料。但以主張或維護其權利或法律上利益確有必要者為限。

第三章輔導與管教之方式

第十五條 對學生之輔導

教師應以通訊、面談或家訪等方式,對學生實施生活輔導,必要時做成記錄。

遇有學生身心狀況特殊,需要專業協助時,教師應主動要求輔導單位或其他相關單位協助。

第十五條之一 學校對教師之協助

學校應注重教師之學生權利教育訓練,整合內、外部資源協助教師實施班級經營及正向管教,辦理教師在職教育及宣導,強化相關法令素養,營造友善校園環境。

第十六條 低學業成就學生之處理

學生學業成就偏低,未有第十七條第一項各款所列行為者,教師除予以成績考核外,應瞭解其學業成就偏低之原因(如是否因學習能力不佳、動機與興趣較低、學習方法無效、情緒管理或時間管理不佳、不良生活習慣或精神疾病干擾所致),並針對成因採取有效之輔導與管教方式(如各種鼓勵、口頭說理、口頭勸戒、通知監護權人或補救教學等)。但不得採取處罰措施。

前項之輔導無效時,教師認為應進一步輔導時,得以書面申請學校輔導室處理,必要時並應尋求社政或輔導相關機構支援或協助。

第十七條 應輔導與管教之違法或不當行為

學生有下列行為之一者,學校及教師應施以適當輔導或管教:

(一)違反法律、法規命令或地方自治規章。

(二)違反依合法程序制定之校規。

(三)違反依合法程序制定之班規。

(四) 危害校園安全。

(五) 妨害班級教學及學校教育活動之正常進行。

第十八條 訂定校規、班規之限制

校規應經校務會議通過。

校規、班規、班會或其他班級會議所為決議,不得訂定對學生課處罰款或其他侵害財產權之規定。

除為防止危害學生安全或防止疾病傳染所必要者外,學校不得限制學生髮式,或據以處罰,以維護學生身體自主權及人格發展權,並教導及鼓勵學生學習自主管理。

除前項情形外,有關學生服裝儀容之規定,應以舉辦校內公聽會、說明會訂定或進行全校性問卷調查等方式廣納學生及家長意見,循民主參與程序訂定,以創造開明、信任之校園文化。

班規、班會或其他班級會議所為決議,與法令或校規牴觸者無效。

第十九條 獎勵

教師為鼓勵學生優良表現,得給予嘉勉、獎卡或其他適當之獎勵。

教師對於特殊優良學生,得簽請學校為下列獎勵:

一、嘉獎。

二、小功。

三、大功。

四、獎品、獎狀、獎金、獎章、榮譽卡。

五、其他特別獎勵。

第二十條 教師之一般管教措施

教師基於導引學生發展之考量,衡酌學生身心狀況後得採取下列一般管教措施:

(一)適當之正向管教措施(約談溝通、適時鼓勵等) 。

(二)口頭糾正。

(三)調整座位。

(四)要求口頭道歉或書面自省。

(五)列入日常生活表現紀錄。

(六)通知監護權人,協請處理。

(七)要求完成未完成之作業或工作。

(八)適當增加作業或工作。

(九)要求課餘從事可達成管教目的之公共服務(如學生破壞環境清潔,罰其打掃環境)。

(十)取消參加正式課程以外之活動。

(十一)經監護權人同意後,留置學生於課後輔導或參加輔導課程。

(十二)要求靜坐反省。

(十三)要求站立反省。但每次不得超過一堂課,每日累計不得超過兩小時。

(十四)在教學場所一隅,暫時讓學生與其他同學保持適當距離,並以兩堂課為限。

(十五)經其他教師同意,於行為當日,暫時轉送其他班級學習。

(十六)依該校學生獎懲規定及法定程序,予以書面懲處。

教師得視情況,於學生下課時間實施前項管教措施,並應給予學生合理之休息時間。

學生反映經教師判斷,或教師主動發現,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應調整管教方式或停止管教:

(一)學生身體確有不適。

(二)學生確有上廁所或生理日等生理需求。

(三)管教措施有違反第一項規定之虞。

教師對學生實施第一項之管教措施後,審酌對學生發展應負之責任,得通知監護權人,並說明採取管教措施及原因。

第二十一條 教師之特殊管教措施

依前條所為之管教無效時,或違規情節重大者,教師得簽請學校採取下列措施:

(一)警告。

(二)小過。

(三)大過。

(四)假日輔導。

(五)心理輔導。

(六)轉換班級

(七)家長或監護人帶回管教。

(八)移送司法機關或相關單位處理。


以其他適當措施管教學生時,其執行應經適當程序,且不得對學生身心造成傷害。

第二十二條 教師之強制措施

學生有下列行為,非立即對學生身體施加強制力,不能制止、排除或預防危害者,教師得採取必要之強制措施:

(一)攻擊教師或他人,毀損公物或他人物品,或有攻擊、毀損行為之虞時。

(二)自殺、自傷,或有自殺、自傷之虞時。

(三) 有其他現行危害校園安全或個人生命、身體、自由或財產之行為或事實狀況。

第二十三條 學務處及輔導室之特殊管教措施

依第二十條所為之管教無效或學生明顯不服管教,情況急迫,明顯妨害現場活動時,教師得要求學務處或輔導室派員協助,將學生帶離現場。必要時,得強制帶離,並得尋求校外相關機構協助處理。

就前項情形,教師應告知已實施之輔導管教措施或提供輔導管教紀錄,供其參考。

各處室人員將學生帶離現場後,得安排學生前往其他班級、圖書館或輔導室等處,參與適當之活動,或依規定予以輔導與管教。

學務處或輔導室於必要時,得基於協助學生轉換情境、宣洩壓力之輔導目的,衡量學生身心狀況,在學務處或輔導室人員指導下,請學生進行合理之體能活動。但不應基於處罰之目的為之。

第二十四條 監護權人及家長會之協助輔導管教措施

學務處或輔導室依第二十一條點實施管教,須監護權人到校協助處理者,應請監護權人配合到校協助學校輔導該學生及盡管教之責任。

學生違規情形,經學校學務處或輔導室多次處理無效且影響班級其他學生之基本權益者,學校得視情況需要,委請班級(學校)家長代表召開班親會,邀請其監護權人出席,討論有效之輔導管教與改進措施。

第二十五條 學生獎懲評議委員會設置

學校每學年度依「學生獎懲評議委員會設置要點」邀集行政人員、教師、家長與學生代表成立委員會,處理學生重大獎懲事件。

學生獎懲評議委員會審議學生重大違規事件時,應秉公正及不公開原則,瞭解事實經過,並應給予學生當事人或家長、監護人陳述意見之機會。

學生獎懲評議委員會為重大獎懲決議後,應做成決定書,並記載事實、理由及獎懲依據,通知學生當事人及其家長或監護權人。必要時並得要求家長或監護權人配合輔導。

前項決定書,應經校長核定後執行,校長認為決定不當時,得退回再議。

第二十六條 學生獎懲委員會之特殊管教措施

學務處認為學生違規情節重大,擬採取交由其監護權人帶回管教、規劃參加高關懷課程、送請少年輔導單位輔導,或移送警察或司法機關等處置時,應依學生獎懲辦法,簽會導師及輔導室提供意見,經學生獎懲委員會討論議決後,始得為之。但情況急迫,應立即移送警察機關處置者,不在此限。

學生獎懲委員會應注意保障當事人學生與其監護權人發言之權利,並充分討論及記載先前已實施各項管教措施之教育效果。

學校除採取第一項所定處置外,必要時,應聯繫社政單位協助處理。

學生交由監護權人帶回管教,每次以五日為限,並應於事前進行家訪,或與監護權人面談,以評估其效果。交由監護權人帶回管教期間,學校與學生保持聯繫,繼續予以適當之輔導;必要時,學校得終止交由監護權人管教之處置;交由監護權人帶回管教結束後,得視需要予以補課。

第二十七條 高關懷課程之實施

為有效協助校園之中輟及高關懷群個案,學校應視需要,開設高關懷課程。

學務處或輔導室認為學生違規情節重大,擬採取參加高關懷課程之處置時,應經學生獎懲委員會或高關懷課程執行小組議決後,始得為之。

學校得設高關懷課程執行小組,由校長擔任召集人,業務承辨處室主任擔任執行秘書,小組成員得包括各處室主任、相關業務組長、家長會代表、導師等。執行小組應定期開會,每學期應召開二次以上會議,規畫、執行及考核相關業務,並改進相關措施。

高關懷課程編班以抽離式為原則,依學生問題類型之不同,以彈性分組教學模式規劃安排課程(如學習適應課程、生活輔導課程、體能或服務生性課程、生涯輔導課程等),每週課程以五日為限,每日以七節以下為原則。

高關懷課程之師資,依實際需要,經執行小組議決後,由校長聘請校內外開設相關課程或活動專長之人員擔任。

學校應視實際開設班別,設專責教師擔任導師工作,以每班一名為原則。

第二十八條 搜查學生身體及私人物品之限制

為維護學生之身體自主權與人格發展權,除法律有明文規定,或有相當理由及證據足以認為特定學生涉嫌犯罪或攜帶第三十點第一項及第二項各款所列之違禁物品,或為了避免緊急危害者外,學校不得搜查學生身體及其隨身攜帶之私人物品(如書包、手提包等)。

學校進行前項搜查時,應全程錄影。

第二十九條 校園安全檢查之限制

為維護校園安全,學校得訂定規則,由學務處進行安全檢查:

(一)學校得依學生住宿管理規則,進行學生宿舍之定期或不定期檢查;學校進行檢查時,應有二位以上之住宿學生代表或學生家長會代表陪同。

(二)學務處對特定學生涉嫌犯罪或攜帶第三十點第一項及第二項各款所列違禁物品,有合理懷疑,而有進行安全檢查之必要時,在二位以上之學生家長會代表、學生會幹部或教師陪同下,得在校園內檢查學生私人物品(如書包、手提包等)或專屬學生私人管領之空間(如抽屜或上鎖之置物櫃等)。學務處進行前項各款之安全檢查時,應全程錄影。

學校及有權調閱或保管第二十八點及本點錄影資料之人員應負保密義務。

前項之錄影資料,學校應保存至少三年;有相關之申訴、再申訴、行政爭訟及其他法律救濟程序進行時,學校應保存至該等救濟程序確定後至少六個月。但法律另有規定者,從其規定。

學校所屬教育主管機關基於職權要求或學生申訴評議委員會、學生再申訴評議委員會、訴願審議委員會、法院調查案件需要時,學校有配合提供錄影資料之義務。


第三十條 違法物品之處理

教師發現學生攜帶或使用下列違法物品時,應儘速通知學校,由學校立即通知警察機關處理。但情況急迫時,得視情況採取適當或必要之處置。

(一)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所稱之槍砲、彈藥、刀械。

(二)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所稱之毒品、麻醉藥品及相關之施用器材。

教師發現學生攜帶或使用下列違禁物品時,應自行或交由學校予以暫時保管,並視其情節通知監護權人領回。但教師認為下列物品,有依相關法律規定沒收或沒入之必要者,應移送相關權責單位處理:

(一)化學製劑或其他危險物品。

(二)猥褻或暴力之書刊、圖片、錄影帶、光碟、卡帶或其他物品。

(三)菸、酒、檳榔或其他有礙學生健康之物品。

(四)其他法令規定之違禁物品。

教師或學校發現學生攜帶前二項各款以外之物品,足以妨害學習或教學者,得予暫時保管,無妨害學習或教學之虞時,返還學生或通知監護權人領回。

教師或學校為暫時保管時,應負妥善管理之責,不得損壞。但監護權人接到學校通知後,未於通知書所定期限內領回者,學校不負保管責任,並得移由警察機關或其他相關機關處理。

第三十一條 學生對公物之賠償

學生毀損公物應負賠償責任時,由學校通知監護權人辦理。

第三十二條 身心障礙或精神疾病學生之轉介措施

教師實施輔導與管教時,發現學生有身心障礙或精神疾病者,應將輔導與管教紀錄,連同書面申請書送學校輔導室,斟酌情形安排學生接受心理諮商,或依法定程序接受特殊教育或冶療。

第三十三條 學生之追蹤輔導及長期輔導

教師、學務處及輔導室對因重大違規事件受處罰之學生,應追蹤輔導,必要時應會同校內外相關單位共同輔導。

學生須接受長期輔導時,學校得要求監護權人配合,並協請社政、輔導或醫療機構處理。

第三十四條 脆弱或危機家庭學生之處理

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過程中,發現學生可能處於脆弱或危機家庭時,應通報學校。學校應採取晤談評估等方式,辦識學生是否處於脆弱或危機家庭,建立預警系統,建構其篩檢及轉介處遇之機制,以預防兒童少年保護、家庭暴力及性侵害事件之發生,並得於事件發生時,啟動校園危機處理機制,有效處理。


第三十五條 法令規定之通報義務

教師在輔導與管教學生過程中,知悉學生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依兒童及少年福利法第三十四條規定,立即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通報,至遲不得超過二十四小時:

(一)施用毒品、非法施用管制藥品或其他有害身心健康之物質。

(二)充當該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場所之侍應。

(三)遭受該法第三十條各款之行為。

(四)有該法第三十六條第一項各款之情形。

(五)遭受其他傷害之情形。

教師在執行職務時知有疑似家庭暴力情事者,應依家庭暴力防治法第五十條第一項規定,立即通報當地主管機關,至遲不得逾二十四小時。

教師於執行職務知有疑似性侵害犯罪情事者,應依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八條規定,立即向當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通報,至遲不得超過二十四小時。

教師知悉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事件時,應依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防治準則第十一條規定,通知學校向所屬主管或上級機關通報。

第三十六條 教師或學校之通報方式

教師或學校知悉兒童及少年保護、家庭暴力、性侵害、校園霸凌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性霸凌事件,應於知悉事件二十四小時內依法進行責任通報,並進行校園安全事件通報,由校長啟動危機處理機制。

學校通報前項事件時,應以密件處理,並注意維護被害人之秘密及隱私,不得洩漏或公開足以識別其身分之資訊,對於通報人之身分資料應予以保密,以維謢學生個人及相關人員隱私。


第三十七條 學校通報相關單位處理監護權人問題

學生須輔導與管教之行為係因監護權人之作為或不作為所致,經與其溝通無效時,學校應函報主管教育行政機關、社政或警政等相關單位協助處理。

第三十八條 家長申請閱覽學生資料

家長向學校申請閱覽學生個人輔導資料,除學校依法令負有保密義務,或知悉該家長有遭停止親權、監護權或不適格之情形外,不得拒絕。

第四章法律責任

第三十九條 禁止體罰

依教育基本法第八條第二項規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不得有體罰學生之行為。

第四十條 禁止刑事違法行為

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得採規勸或糾正之方式,並應避免有誹謗、公然侮辱、恐嚇等構成犯罪之違法處罰行為。

第四十一條 禁止行政違法行為

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時,應避免有構成行政罰法律責任或國家賠償責任之行為。

第四十二條 禁止民事違法行為

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時,應避免有侵害學生權利,構成民事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責任之行為。

第四十三條 不當管教之處置及違法處罰之懲處

教師有不當或違法處罰管教學生之行為者,學校應予以告誡。其一再有不當管教學生之行為者,學校應按情節輕重,予以懲處。

教師有違法處罰學生之行為者,學校應按情節輕重,依相關學校教師成績考核辦法或相關規定,予以申誡、記過、記大過或其他適當之懲處。

教師違反教育基本法第八條第二項規定,以體罰或其他方式違法處罰學生,造成其身心侵害者,學校應按情節輕重,依教師法、學校教師成績考核辦法或相關規定處理。

第四十四條 學校處理違法處罰學生事件通報與處理流程

教師違法處罰學生,且構成刑事、民事或行政法律責任者,學校應依下列三級通報流程處理:(一)一級:學生未受傷

1.通知家長。

2.個案學生輔導。

3.通報主管教育行政機關。

4.依法告誡或懲處違法處罰學生之教師。

(二)二級:學生受輕傷之情形

1.送學校保健室。

2.通知家長。

3.班級輔導。

4.通報主管教育行政機關。

5.依法懲處違法處罰學生之教師。

(三)三級:學生受重傷之情形

1.送醫院治療並紀錄受傷情形。

2.通知家長。

3.班級輔導。

4.全校教師、學生及家長之宣導。

5.通報主管教育行政機關。

6.依法懲處違法處罰學生之教師。

學校對於違法處罰學生之教師,必要時得實施專業輔導。

學校遇到重大違法處罰糾紛事件時,應即啟動校園危機處理機制,由校長指定專人進行責任通報及校安通報、媒體應對及發言,並加強與社會工作及輔導專業人員之協調聯繫,於事件之行政及司法調查過程中,應給予學生及教師必要之心理支持。

第四十五條 志工之法律責任

學校應以適當方式提醒志工注意,受學校委任,實際參與輔導與管教學生工作之志工,應遵守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之規定。

志工依學校之指示進行輔導與管教學生工作時,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權利者,依志願服務法第二十二條第一項,由學校負損害賠償責任。

前項情形,志工有故意或重大過失時,依志願服務法第二十二條第二項,賠償之學校對之有求償權。

第四十六條 家長違反兒童及少年福利法之處理

學生需輔導與管教之行為,涉及家長違反兒童及少年福利法第二十六條第二項之規定且溝通無效時,學校應函報社政機關處理,必要時得請警察機關協助。

第四十七條 少年事件處理法規定之保密義務

學校應以適當方式提醒教師注意,依少年事件處理法第八十三條第一項規定,任何人不得於媒體、資訊或以其他公示方式揭示有關少年保護事件或少年刑事案件之記事或照片,使閱者由該項資料足以知悉其人為該保護事件受調查、審理之少年或該刑事案件之被告;違反者,依同條第二項規定,由主管機關依法予以處分。

第五章紛爭處理及救濟

第四十八條 應提供學生申訴途徑

學校應依教育基本法第十五條及相關法令規定,提供學生對教師之輔導與管教措施提出申訴之救濟途徑,以保障學生之學習權、受教育權、身體自主權及人格發展權,增進校園和諧。

第四十九條 申訴之提起

學生對於教師或學校有關其個人之輔導與管教措施,如有不服,教師及學校應告知學生得於該輔導與管教措施發生之次日起二十日內,以書面或言詞向學生申訴評議委員會提起申訴。其以言詞為之者,學校或主管機關應錄音或作成紀錄。

學生之父母、監護人或其受託人,得為學生之代理人提起申訴。

學校對學生之處分或措施,應於通知書上附記如有不服,得於通知書送達之次日起二十日內,以書面向學生申訴評議委員會提起申訴。

第一項言詞作成之紀錄,應載明下列事項:

(一)學生或代理人姓名、身分證明文件字號、就學之年級及班級或服務單位、居住所、聯絡電話及申請調查日期。

(二)學生委任代理人代為申訴者,應檢附委任書,並載明其姓名、身分證明文件字號、住居所、聯絡電話。

(三)申請調查之主要事實內容及其相關證據。

(四)經向申訴人確認其內容無誤後,由其簽名或蓋章。

第五十條 申訴案件之處理

依學校「處理學生申訴案件實施辦法」成立委員會,受理學生對學校管教措施之申訴。

學生獎懲委員會之委員,不得兼任學生申訴評議委員會之委員。

第五十一條 申訴評議之執行

學生之申訴經評議有理由時,對尚未執行完畢之管教措施不得繼續執行,已執行之處分應撤銷。管教措施不能撤銷者,學校或教師應斟酌情形,對申訴人施以致歉、回復名譽或課業輔導等補救措施,並負起相關法律責任。

第五十二條 學校之協助處理紛爭

經當事人請求或必要時,學校應協助教師處理紛爭。

教師因合法管教學生,與監護權人發生爭議、行政爭訟或其他司法訴訟時,學校應依教師之請求,提供必要之協助。

第五十三條 學校提供所需之設施及用品

教師實施輔導與管教工作所需之設施(如諮商處所) 、物品(如錄音機、電話傳真) 及文件表單(如輔導管教記錄表、家長通知書、學生獎懲委員會審議申請表、獎懲委員會裁決書、獎懲委員會裁決通知函、學生申訴單),應由學校行政單位統一提供之;其中提供學生或監護權人使用之文件表單,應公開於學校網站,並列入學生手冊宣導。

第五章附則

第五十四條 學生改過銷過

為使學生遷善改過,涵養優良德性,進而能敦品勵學恪遵校規,學校實施「學生改過銷過實施辦法」,以鼓勵學生改過遷善。

第五十五條 施行

本辦法奉校長核准後,經校務會議決議後施行,修正亦同。